财务管理
您所在位置:求职指南网 >> 公文频道报告汇报观后感《南京!南京!》:陆川即角川

《南京!南京!》:陆川即角川

01-29 15:22:01| http://www.caiwu51.com |观后感|人气:450我要推荐此文给好友

《南京!南京!》:陆川即角川,本站还有更多观后感,电影观后感,红色影片观后感,观后感600字,观后感300字方面的资料。
正文:

  《南京!南京!》上映之后,形式各异内容不一的评论铺天盖地向陆川袭来。有人说他在反映历史,有人说他试图重塑历史;有人说他表现救赎,也有人说不过是在美化日军;有人说这里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因激起了爱国情绪对陆川竖起了大拇指;有人说这就是战争,有人说这仅仅是屠杀;从助理听来的种种言论,并没有陆川有多余的考虑,片子已经上映,既然有如此的反映,得到了大家的热议,从炒作的角度来说,也符合投资方的想法,他又何必多此一举去回应媒体提出的种种难以回答的问题,更何况是那些所谓的避孕套之类的漏洞。
 
  拍摄《南京!南京!》,对陆川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大胆采用让观众晕眩的形式,包括大量的特写、多处的手持拍摄,如此一来必然让观众产生生理上的极度不适,从而控制观众对电影的观感。陆川始终认为这种观影时产生的不适与电影的氛围是想联系的,从而制造压抑难过的气氛。然而,陆川自己也无法抵受住大屏幕的冲击,数次试映会之后,他也会感到身体上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的感觉。广电总局的要求,导致了电影被删减了部分暴力场面,对于所谓的裸体的场面却基本上予以保留。但其实,让陆川一直无法在夜里安静入睡的是一个灵魂——角川的灵魂。
  
  角川的自杀,让陆川一直无法合理地看待自己的这部大作。从一开始,决定运用大量日本人的视角开始构思剧本的时候,加入了角川这个角色,陆川已经意识到这个角色必须最后自杀。自杀这个结局是早已经安排好的,中间如何铺垫则是可以调控的。对于自杀,陆川认为这不是所谓民族感在作怪,这不过是将部分日本老兵在战后的作为提前放到南京大屠杀这个节点上说,也就是将需要十多年的思想忏悔的过程压缩到短短几个月完成。无论自杀的原因是什么,他,角川终归面临自我毁灭。

  但,角川活了。在这种新题材的创作上,对侵略者的全面描写在国内尚属数次,以前我们的战争片总是将敌人描述得非常狡猾,但又相当愚蠢,以至于,我们单看影片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我们在抗战的大部分时间里会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而马列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对此轻描淡写地谈了一下老一辈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对于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只字不提。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于是,陆川塑造了好几个中国人的典型。包括“负隅顽抗”的中国守军,安全区里的难民,为拉贝做秘书的中国人等等。陆川本想挖掘一些内在的正面的中国人气质,但是仅有的资料却告诉我们,南京城的抵抗实在不堪一击,不然也不会让日本人在短时间内就屠城数十万人。活到今天的幸存者已经不多,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伤害,谈不上什么“中国不会亡”,他们需要死亡来终结这段回忆。这是悲剧,我们的任何抵抗都没有达到正面效果。这时候,角川这个普通的日本士兵出现了。
  
  陆川渐渐发现角川这个人物大有可为。因为他明白对于中国一方,根本没有任何选择,所有的出路都是死路,这种毫无确定性的事件并不适合在一部剧情片上构造。角川不一样,他是战争初期主宰事态导向的一方,他有选择的权利,他是不确定性的,他的心理是变化的。中国被侵害的人民都是死的,心态也是死的,即使是抵抗,也是不抱希望的最后一搏。角川一普通人活在了角川的银幕之上。
  
  陆川想起了日本电影大师市川昆的反战作品,他的作品仅仅关注到日本士兵,对于整个战争对于侵略与被侵略双方的心理影响,却从来不涉及,似乎双方都是受害者这个观点总是能够说得过去。陆川不自觉地也用了这个观点,这不是创作理念上的革新,是国内电影对历史题材的重新洗牌,其意义是空前的,对于潜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天雷。然而,角川这个角色实在太吸引人了,以至于陆川在某个阶段都忘记了之前的尸横遍野,忘记这是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民族回忆。逃出来的人如果是因为日军放走,那表示什么?暗含的意思是在部分日军中必然有良心未泯之人。这种推测是合理的,但很容易被人放大,一旦放大,必然又是不合理的。因此,电影的开篇是如此惨烈的屠杀,后面竟然是一片鲜花烂漫,角川不是倒在染满中国人鲜血的南京土地上,而是倒在了属于他的天堂里,这让人颇为讽刺。
 
  陆川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结局,他认可角川的转变,认可角川对爱情的忠贞,这是他作为导演所向往的希望表现在电影中的价值观,这是所有人都应拥有的道德。镜头在角川身上久久未曾离去,陆川就站在角川的尸体身边,他感到角川的灵魂从躯体中飘出,进入到了他自己的躯体内,陆川成为了角川。

  然而,没有办法将这个角川以一种合理的宣传方式放在公关宣传的文案当中,即使是在电影的制作之时,陆川也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描述与角川相关的场景,例如慰安所。对于百合子的描述明显有别于其他中国女人,陆川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玩的问题,他没有选择中国慰安妇作为角川的对象。也许中国女人是不可能与日本人产生感情的,即使是处男角川,而日本女人反而非常的贤淑,陆川后来明白到这里的确有可能是一种美化,因为同样也存在日本女人被蹂躏致死的情况。陆川更沉迷于角川的情感转换。角川已经认识到百合子最终也只是一个慰安妇。她的泪只是为她自己而流。
  
  陆川也沉迷于仪式化表达,对于祭典的宏大设计,他早有想法。他企图在这一场大戏中完成角川的心理转换,成就他对生死的看法。招魂舞蹈让角川最终意识到自我灵魂的丧失,但陆川在这一刻也开始迷失,日本人的灵魂找到了,中国那些死去的人呢?似乎没有一个依托,只好依靠那个在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以及被日本人放走的人,但他们似乎都是弱者,他们离可以抵抗战争侵略的身体阶段还是太远。他们没能让中国观众看到21世纪中国现在的心理状态,这是一部可怕的电影,而现在角川正在陆川身上。
 
  当角川成为了陆川,陆川成就了角川之际,这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真的不大适合中国人观看,因为中国人无可避免地带着情绪观看,如果笔者是美国人,估计看法又不一样,是日本人更不一样了。
  
  陆川愿意被角川这样的角色控制,他喜欢这样的角色,愿意为了这样的角色来不惜制造一场大讨论,这是陆川生存的意义,也是他死后人们纪念他的原因。

如果觉得《《南京!南京!》:陆川即角川》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文章关键字:报告汇报 - 观后感,电影观后感,红色影片观后感,观后感600字,观后感300字   

与《南京!南京!》:陆川即角川 相关的文章